學科規劃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建設 -> 學科規劃 -> 正文

高水平大學學科建設

作者:hq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1-07-29

(一)本項目主要依托學科的優勢與特色簡介

本項目以海洋科學為重點建設學科,以大氣科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為支撐學科,以廣東近海海洋變化與災害預警技術重點實驗室、陸架邊緣海氣候-資源-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具有國家認證資質的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廣東省與國家海洋局省部共建的海洋遙感與信息技術實驗室等為科研支撐平台,圍繞着廣東海洋環境變化、海洋生态安全、防災減災等方面的重大社會需求,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災害預警服務,為國家南海海洋綜合示範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海洋科學在廣東省屬于緊缺和特色學科,是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學科、廣東省一級學科優勢重點學科。設置有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大氣科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本科專業,建有從本科、碩士(含專業學位)、博士學位授權人才培養體系。2014-2015年中國科教評價網,對學科實力和研究生教育學科排名列第5;建有6個省廳市級教學科研平台,儀器設備總值6000餘萬元,實驗室總面積8000m2。

經過20年的建設,本學科已形成了一支以雙聘院士、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6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1人。珠江學者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8人。

近三年來,本學科立足南海,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已形成了“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陸架邊緣海生物地球化學與物理過程耦合”、“近海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海洋遙感信息技術及應用研究”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公益專項等30項,省部級項目35項,市廳級及其他科研項目96項,科研經費達9582萬元。在國内外重要刊物發表科研論文308篇,編寫專著2部,獲得專利22項,獲省部市級科研獎勵9項。

(二)本項目主要研究内容及前期研究基礎,拟重點突破或拟解決的關鍵問題,預期成效等。

1、本項目主要研究内容

(1)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生态環境效應:探讨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不同尺度動力過程的響應及對生态環境的影響,揭示陸-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及其對海洋環境變化的影響,完善現有的陸-海-氣耦合相互作用理論;

(2)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揭示南海生源要素收支的主要特征及其調控機制,探讨海洋動力過程對陸架邊緣海生源要素收支的影響,檢驗邊緣海生源要素的“風生輸運”和“陸架泵”假設,建立陸架邊緣海生源要素輸送機理的理論框架;

(3)海洋環境變化與災害預警技術:基于空中無人機和海洋衛星遙感、海面船舶調查、海洋潛标、海底原位監測三維一體的立體監測體系,建立和發展物理-生物化學數值模拟技術,研發台風、赤潮、缺氧區、海岸污染排放等災害的預警技術,在廣東海洋災害頻發區、重要港灣和規模化養殖區提供海洋災害監測與預警服務。

以上三個研究方向有機聯系為:方向(1)重點研究在陸-海-氣相互作用的背景下,海洋不同尺度過程的響應,以及這些響應所産生的生态環境效應,為方向(2)提供物理背景場,為方向(3)監測預報提供理論基礎;方向(2)主要研究在物理場的作用下,研究南海生物化學過程與調控機制,可為方向(3)提供理論支撐;方向(3)主要開展社會服務,為南海海洋變化、生态安全、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撐。

2、拟重點突破或拟解決的關鍵問題

(1)重點突破在大氣強迫作用下,陸-海-氣耦合相互作用機制、海洋不同尺度動力過程響應與生态環境效應;

(2)揭示南海物理過程在生源要素收支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尺度物理過程對生物泵調控機制;

(3)在廣東沿海重化工業園區、重要港灣和規模化養殖區,建立海洋災害監測與預報技術示範應用平台,提高災害預警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