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六期海學論壇,本期論壇首次以線上線下同步交流的形式進行,并有幸邀請到廈門大學的劉志宇教授以及我院的白鵬、管轶老師給大家作報告。論壇由謝玲玲院長主持,學院及學校部分師生近百餘人參加了會議和讨論。
劉志宇教授以“低緯度大洋的躍層混合”為題,通俗易懂地引出海洋中的湍流現象、湍流運動對于整個大洋環流和氣候系統的意義、以及海洋湍流研究的發展過程。報告系統地闡述了海洋小尺度湍流的可能産生過程、能量傳遞方式與耗散影響機制,分析了海洋湍流的觀測曆史與目前國際海洋學中湍流混合的觀測方法與估算方案,概況總結了目前國際上湍流混合研究的前沿進展;提出基于低緯度大洋由于慣性頻率較低、能量串級速率慢,因此導緻現有的基于内波過程發展出的細結構參數化方案對低緯度大洋混合率的高估問題。着重介紹了低緯度太平洋溫躍層内實際觀測到的混合率低于深海大洋1個量級的現象及其物理機制,提出了現有的參數化方案估算結果偏高的問題,展示了基于剪切不穩定提出的新的參數化方案;并探讨了目前海洋湍流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研究方向。
管轶老師以“環境變化對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影響”為題,介紹了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統的現狀并提出了目前珊瑚礁生态系統所面臨的四大問題:珊瑚對于環境變化的響應、我們如何減輕珊瑚礁的退化、珊瑚礁分布在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的背景下會怎樣變化、珊瑚礁保護網絡選址初探等。
白鵬老師以“基于FVCOM模式的浪-冰耦合模塊的開發及應用”為題,介紹了基于FVCOM模式開發的浪-冰雙向耦合模塊及其在五大湖區域的應用。
與會師生對三位老師的精彩報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學術氛圍十分濃厚。“海學論壇”的舉辦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的平台,開闊了學術視野,交流了學術思想,積極促進了學院廣大師生的科研工作。

講者簡介:
劉志宇,教授、博導,2009年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現任職于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海洋動力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海洋湍流生成機理與參數化、海洋能量串級機理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JPO、JFM、GRL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40篇。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5年獲評國家海洋局海洋領域優秀科技青年,并先後獲得福建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5)與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6)。現主持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為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骨幹成員,并擔任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與Journal of Oceanography編委,Ocean Dynamics客座編委,Acta Oceanologica Sinica主編助理,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出版委員會委員等職。